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2015中國非公立醫療創新發展論壇——胡善聯教授演講
我今天要講的主要有:影響我們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及多元辦醫的因素、國內部分試點省市社會辦醫的改革經驗及公私醫療機構合作的國際發展情況。
第一部分 影響我國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及多元辦醫的因素:
是什么力量推動健康服務產業和多元辦醫的發展?第一方面,隨著人民群眾總體收入水平提高,對醫療消費服務的需求也變得多樣化,這促使我們要大力推行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第二個方面,大量的社會資本都準備進入到醫療行業,這對于投資人來說,選擇什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個方面,國家衛生改革政策推動,這幾年以來有很大的發展。從2009年新醫改開始到2015年之間,有許多政策出臺。首先2009年衛生部發布《衛生部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2013年《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13年《關于加快發展社會辦醫的若干意見》、2014年《關于印發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開展外資投資企業的試點工作的通知》、《關于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實行市場調節價格有關問題的通知》、《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關于印發推進藥品價格改革意見的通知》、《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在促進我們產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整個民營醫療機構的發展的政策是在逐步放寬。
這些政策產生了什么效應?第一個就是促進了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國發[2013]40號文件《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政府方面強化制度建設、規劃和政策制定監管方面職責,推出后要有市場的驅動,所以當時估算到2020年國內健康服務產業總規模達到了八萬億元以上的規模,這是政策效應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是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免征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機構建設減半征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放寬非公立醫療機構融資政策,對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啟動專科建設、設備購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的同等待遇。大力推進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公立醫院醫師優先到基層醫院執業。
什么是健康產業?健康產業在我國目前實行的狀況有以下九類: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保險、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以及健康咨詢服務。這是當前的情況下,健康產業包括的九個方面。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和重要的支柱產業,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務需求,是具有拉動內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健康產業。
國家醫療費用基本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政府投入,另外一部分是社保支出,第三部分是個人支出。個人支出又稱為私人衛生服務支出,這個比例現在不斷的下降,從當年在SARS時是60%左右,到2013年已經下降到38%左右,這38%是個人支出的,還有62%是政府或者是社保系統的,在私人衛生支出中間,大量的資金都來源于患者。我國商業保險發展非常慢,私人衛生支出比例從2000年的不到1%,到2012年的7%,所以從實際出發,我國商業保險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第二個要特別強調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特別提到了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也提到了健康的旅游產品,大力發展中醫藥的服務貿易等等。但是我們要提高GAP(中藥材生產規范)水平,中藥材生產的基地要保證它的質量。我國到2020年要發展50家銷售額達到1億元的現代化中醫藥產業的骨干企業,要有10家超過5億元的現代化領軍企業。
發展“互聯網+健康服務產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能夠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很多地方開展的遠程醫療,還有健康咨詢、可穿戴設備發展,包括醫院移動醫療,這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為什么要發展多元辦醫?首先從國際形勢來講,多元辦醫是國際衛生改革的趨勢,無論過去是以稅收制度為主,還是以醫療保險制度為主的國家,除公立醫療機構以外,都是大力發展私人辦醫,形成多元化辦醫趨勢,這是世界各國的趨勢。其次,多元辦醫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需要,2014年5月財政部成立PPP(公私合作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批準政府和社會資本建立合作中心,財政部也發表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實行)》文件,提出很多指導意見和通用合作指南,這是大趨勢,在整個多元辦醫和中國宏觀政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再說如何加快我們形成多元化的醫療格局。第一,要有區域衛生規劃。從總體上非公立醫療機構在區域衛生規劃或者全國都要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醫療機構設置的規劃更要具體化,包括數量、規模和布局。另外要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業,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落實,這是最關鍵的!
從宏觀方面看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社會辦醫的環境和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調整設置審批政策、簡化審批程序,確定社會資本舉辦醫院級別,允許社會資本按照經營目的,自主申辦營利性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將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審批權下放到省級部門,擴大設置港澳獨資醫院的范圍。在2010-2013年,我國共確定29所非公立醫療機構是國家臨床重點的學科建設,政府補助資金超過1.45億。這些都是利好的消息,但是要全面落實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什么是多點執業?一點執業以外的多個地點執業,就是醫師多點執業。還有一個容易混淆的就是自由執業,什么是自由執業?就是醫師可以選擇執業的方式,可以個體開業,也可以是聯合開業,也可以是自己選擇在公立醫療機構成為醫院的雇員。我國現在的發展趨勢是醫生由單位人進一步變成多點執業者,最后可能會走向自由職業者。這個改革是一條很長的路,到那時候就醫會不會變得很復雜呢?當患者住院的時候既要付給醫院錢,也要付給醫師錢,因為醫院是醫生的平臺。所以將來病人出院就像美國一樣,既要向醫院支付費用,還要支付醫生服務的費用。假定說是這樣的一個形式,我們整個衛生改革的形式就有很大的變化。
為什么要實行醫師多點執業?多點執業以后,病人就比較容易找稀缺的醫生專家;其次有利于醫生品牌化、醫院平臺化,通過醫療技術服務做出品牌,病人才會來問診掛號;最后有利于發展中國衛生事業,而且未來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作。
第二部分 國內部分試點省市社會辦醫的改革經驗及公私合作的國際進展
介紹一下我國部分試點省市辦醫的經驗。安徽省要重點說明,因為安徽、青海、福建、江蘇這四個省是我國在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的重點試點城市。安徽省把加快社會辦醫作為八項重點工作之一,為社會辦醫留出足夠空間,同時也提到了準入的機制、簡化辦醫審批投入等等這些。
江蘇省放寬社會辦醫準入,鼓勵發展上規模、有特色的非公立醫院。放寬了社會資本舉辦康復、醫養結合、護理院等資源短缺專業機構的規劃限制。大力推進醫養一體化,開展外資合資、獨資的舉辦的醫療機構。
福建省在各個方面都給予了鼓勵,主要在醫生的多點執業,以及放開了申辦診所、門診部的限制,舉辦聯合診所,鼓勵外資獨資舉辦等等。
北京市允許公立醫院以品牌特許經營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這在國際上叫Franchising,例如麥當勞,你只要申請,掛它的品牌就可以。所以Franchising是我們社會資本辦醫非常重要的,符合資質的個人就可以申請。
上海在2015年醫療改革要點中提出:對非公醫療機構在納入規劃、市場準入、醫保定點、重點學科建設、學術地位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對待政策。對兩個國際園區,也大力支持,設立特區服務,支持醫生多點執業,特別是上海自貿區開通以后,對外商獨資醫院的醫療機構審批服務工作也大大下放。
最后簡單談一下發展公立與私立部門合作的問題。剛才談到了PPP,PPP是各個國家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戰略,比如我國醫療行業的PPP運行有北京新世紀兒童醫院、北京兒童醫院,鳳凰醫療,華山醫療還有中心醫療集團,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我們現在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問題主要在數量多、規模小,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政策還有待于進一步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安全、行為規范和誠信是我們要加強的,避免因這些問題造成社會的主要詬病。在政府的醫療衛生改革規劃中,還沒有確定非公立醫療機構一流的地位,所以這也需要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所有同仁共同努力,這我們未來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