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整形與美容專業委員會籌備會議在京圓滿召開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整形與美容專業委員會籌備工作會議于7月30日在京召開,來自全國的籌委會成員20余人參加了會議。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以下簡稱“中國非公醫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駐會副會長趙書貴和會員組織部主任王珊出席了會議。會議由趙書貴副會長主持。
會上,郝德明副會長兼秘書長將協會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向與會者作了詳細介紹,中國非公醫協將不斷致力于促進社會辦醫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的規范化管理,通過各種手段為非公立醫療機構輸送人才、技術和管理。
曹誼林教授代表籌委會將專委會半年來籌建情況進行了回顧介紹,專委會的成立旨在為全國非公立整形美容機構輸送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學管理,緩解當前非公立整形美容機構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社會資本投資后管理難的問題。通過打造人才交流、行業服務、培訓服務和改革創新等功能平臺,為非公立整形美容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全新動力。
籌委會計劃通過各省級協會推薦、籌委會成員推薦及行業專家推薦等多種方式,擴大委員會候選人范圍。最終將由籌委會全體會議討論商定委員候選人建議名單,并于成立大會時進行民主選舉產生首屆專委會組成人員。
會議審議通過由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原院長曹誼林教授作為召集人,并通過舉手表決方式選舉產生籌委會組成人員(名單如下表)。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整形與美容專業委員會籌委會成員名單 | ||||
---|---|---|---|---|
序號 | 姓名 | 單位 | 職務 | 籌委會職務 |
1 | 曹誼林 |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 | 東院院長 | 主任 |
2 | 郭樹忠 | 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 | 主任 | 副主任 |
3 | 王志軍 | 大連醫科大學整形外科研究所 | 所長 | 副主任 |
4 | 欒杰 |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 | 副院長 | 副主任 |
5 | 王曉軍 | 協和醫院整形外科 | 主任 | 副主任 |
6 | 詹宗陽 | 薇琳(中國)醫療美容集團 | 首席執行官 | 副主任 |
7 | 慕安 | 聯合麗格(北京)醫療美容投資連鎖有限公司 | 總經理 | 副主任 |
8 | 石冰 | 北京麗都醫療美容醫院 | 院長 | 副主任 |
9 | 馮迪 | 沈陽米蘭辰杉醫療美容醫院 | 院長 | 副主任 |
10 | 楊科 | 石家莊星源美天醫療美容醫院 | 院長 | 副主任 |
11 | 鐘斌 |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編輯部 | 主任 | 秘書長 |
12 | 馬繼光 |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 | 東院副院長 | 成員 |
13 | 王彥 | 山東千佛山醫院整形外科 | 主任 | 成員 |
14 | 龔宇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一一醫院整形美容科 | 主任 | 成員 |
15 | 胡學慶 | 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整形外科 | 主任 | 成員 |
16 | 王志明 | 營口- 站前協和美容醫院 | 院長 | 成員 |
17 | 陸梓煜 | 哈爾濱- 黑龍江瑞麗整形美容醫院 | 總經理 | 成員 |
18 | 孫力 | 雙鴨山- 黑龍江孫力醫療美容診所 | 院長 | 成員 |
19 | 謝尚生 | 太平洋醫療集團(香港) 青島諾德醫療美容整形醫院 | 醫療總監 | 成員 |
20 | 方軼 | 長沙- 愛思特美容醫院集團 | 副總裁 | 成員 |
21 | 曹京敏 | 山東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整形美容分會 | 會長 | 成員 |
22 | 覃興炯 | 成都- 整吧 | CEO | 成員 |
23 | 劉迪 | 更美網 | 創始人 | 成員 |
24 | 伊寧 | 寧夏自然醫學美容研究所醫療美容診所 | 法人代表 | 成員 |
25 | 金寶玉 | 西安美立方美容醫院 | 院長 | 成員 |
26 | 劉偉 | 鄭州美萊醫療美容醫院 | 院長 | 成員 |
27 | 王洪斌 | 印載科醫美(北京)醫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 副院長 | 成員 |
28 | 傅海曙 | 杭州瑞麗醫療美容醫院 | 董事長 | 成員 |
全體籌備委員會成員認真討論了《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整形與美容專業委員會管理辦法》(草案),并同意將此提交專委會成立大會審議通過。籌備委員會還討論了關于今年10月31日在深圳召開的首屆中國非公立醫療事業發展大會上舉辦專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整形美容論壇。
全體與會者還就目前國內非公立醫療美容機構的現狀進行了討論,對非公立醫療美容機構發展過程中的人才培養問題和規范化誠信化建設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并對一些不良的行業風氣進行了抨擊,確立了專委會今后的工作方向,即以醫療機構的“社會信用評級”和“服務能力星級評審”為工作抓手,通過國家級行業“雙評”來樹立正面的典型標兵,弘揚行業正能量;通過和國家、各地的醫政管理部門緊密合作,譴責和打擊行業中的不良執業行為,為全行業的規范化管理提供標準量化評價,為把全行業做大做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