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石浩強副主任合作的藥學科普類專欄——《實話石說》震撼來襲!越科普越熱愛,為健康大中國添磚加瓦!基于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及上海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藥學分會的支撐,我們力求在藥學科普方面發揮社會輻射效應,幫助他人、提升自我,科普生活常見藥學知識,定于每周四發表藥學科普類文章一篇,歡迎各地方協會轉載。談及抗菌藥物,總是非常糾結,真正的讓我們歡喜讓我們憂。從1928年英國人弗萊明在偶然之間“發現”了青霉素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盤尼西林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乃至當代人們與抗菌藥物耐藥性的斗爭、對“超級細菌”的恐慌,可以說是一部人類與致病性微生物的戰爭史,抗菌藥物的“雙刃劍”作用顯露無疑。

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服用抗菌藥物,選用何種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有醫生幫忙定奪,事實上患者在取藥時,醫院藥房會附上一張藥品清單,上面詳細列出了藥品的用法用量,一日服用幾次,一次服用多少,遵醫囑服用便可。但知其然,更應知其所以然,何時服用抗菌藥物才靠譜,飯前、飯中還是飯后,時常會困惑患者,本文就來談談抗菌藥物的服用時間點。
抗菌藥物臨床使用廣泛,種類多樣,分支繁雜,分類依據各有不同,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200多種之多。而一日服用次數,主要是和藥物的藥代學、藥動學性質有關,分為一日一次給藥和一日多次給藥。

一部分抗菌藥物的療效與劑量成正比,也就是說,用量越大,殺菌抑菌效力越大。如氟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一般建議是一日一次給藥,患者在每日的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點服用即可。另外一部分抗菌藥物的療效與藥物濃度達到一定范圍的持續時間有關,這類藥物根據其半衰期和后效應的時間長短,建議一日多次服用,例如青霉素、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等。
從理論上講,一日兩次就是每12小時服藥一次,一日三次就是每8小時服用一次。但實際操縱中,由于可能會影響患者正常的作息時間,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所以大部分抗菌藥物的服用都不需要如此嚴格,只要在睡眠除外的時間里平均分配兩頓或三頓服用即可,類似于一日三餐。但如果醫囑是Q12小時給藥(即間隔12小時給藥),就必須嚴格間隔12小時給藥。

談到一日三餐,問題又來了,服用抗菌藥物是在飯前合適還是飯后合適呢?飯前,指吃飯前15~60分鐘。為了使食物不影響藥物的吸收,大部分抗菌藥物,如頭孢菌素、阿奇霉素,建議是飯前半小時服用,尤其是一些腸溶制劑更應飯前服用,如羅紅霉素腸溶膠囊,因為腸溶制劑在胃內的溶解微乎其微,對于胃壁的損傷可以忽略不計,而迅速到達堿性的腸道則有利于藥物的吸收,達到血藥濃度值。
反之,如果患者胃腸道功能較弱,為了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可以在飯后半小時服用,或是少量進食后服用,尤其是那些可能對于胃損傷較大的抗菌藥物,如替硝唑、磺胺類的SMZCo等。

根據藥品劑型不同而服用時間不同:如甲硝唑、頭孢克洛,普通劑型飯前服用,緩釋劑型餐時或餐后1小時內服用。
根據患者年齡、藥品劑型不同而服用時間不同:如克拉霉素,速釋片飯前服用,緩釋片餐時或飯后1小時內服用,成人飯前服用混懸液制劑,兒童可餐時或飯后1小時內服用混懸液制劑
飯前服用:如林可霉素、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羅紅霉素、諾氟沙星、頭孢地尼,或可少量進食后服藥,以減少對于胃腸道的刺激。
餐后或餐時服用:如頭孢呋辛酯、頭孢泊肟酯,這些脂溶性藥物在進食后服用可增加藥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對飲食有特殊要求:如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羅紅霉素,應避免與牛奶和富含鐵的食物同服;如諾氟沙星,應避免與牛奶和含咖啡因的食物飲料同服;如頭孢克洛,應避免與富含鈣、鎂的食物同服。避免同服,指的是服藥與飲食之間至少間隔2小時。
一般而言,談到抗菌藥物,關注最多的是品種的選擇、劑量的控制、療程的長短,以期達到合理安全用藥的目的。事實上,抗菌藥物的合理服藥時間點,是發揮藥物最大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樣不可忽視。因此切記要遵醫囑服用,亦可咨詢藥師,或可達異曲同工之效。
?聲明:文中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作者簡介:

石浩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信用與能力評價專家庫專家;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藥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醫療質量與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微博粉絲80萬;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副會長、理事;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藥學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使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者協會會員;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聘“食品藥品安全科普專家”;上海健康醫學院系部學術委員會委員;黃浦區科普志愿者協會理事長;黃浦區醫學會藥事質控專家組成員;黃浦區人民陪審員;第2屆黃浦區青年聯合會委員、常委;第2屆黃浦區科協代表,第2屆黃浦區紅十字會理事。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的《中國臨床醫師雜志》編委,《中國醫刊》特邀編委,《中國醫藥工業雜志》審稿專家。
近 期 活 動 精 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