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群策群力打造醫療衛生人才發展和繼續醫學教育新高地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舉辦 2017國際繼續醫學教育創新和人才發展峰會
2017年10月27日至28日,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之際,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在京召開首屆國際繼續醫學教育創新和人才發展峰會,探索聚焦社會辦醫和建設健康中國新時期繼續醫學教育的新模式和行業人才發展的新路徑。
同時,啟動了協會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網站和繼續醫學教育運行平臺—“醫學匯”,為非公立醫療行業繼續醫學教育和人才發展提供服務。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駐會副會長趙書貴、副會長肖正權、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科教處處長宋玫、北京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錫銀、協會繼教分會會長高澍蘋、投融資機構分會會長單俊葆、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克里斯托弗.羅爾斯教授、英國開放大學鄧肯.班克斯教授等出席峰會,來自全國各地醫療機構、投資機構、醫生集團、教育培訓和人力資源機構負責人等500余專業人員參加會議。林慶賢主持開幕式。
趙書貴在講話中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為非公立醫療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截至2017年6月,社會醫療機構已發展到44.6萬家,占醫療機構總數的45.1%,非公立醫院1.72萬家,占比57.7%,非公立醫療機構從業人員達2000多萬人。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全國性、非營利性國家一級行業協會,獨立法人社團。目前已成立了32個分支機構,籌建中的還有18個,未來規劃將分支機構覆蓋非公立醫療各個相關領域。2016年8月,協會成立繼續醫學教育分會,建立了現代人才交流體系的“惠醫網”,積極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和人才發展工作,為非公立醫療機構輸送專業人才、輸送醫療技術、輸送科研和管理,提升醫療衛生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造福廣大患者。
宋玫處長在致辭中指出,人才是醫療機構的第一資源和最核心的要素,非公立醫療機構面臨著優秀人才短缺、優秀團隊短缺、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職業發展和上升空間不足的問題。不僅要引進醫學人才,還應加強團隊建設,建設支撐團隊和經營團隊。建立完善人才培養的機制,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到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從醫生到護士、到技術人員,形成人才培養制度。在人才隊伍建設上,非公立醫療機構要努力營造學術氛圍,完善學習制度,舉辦學術活動,支持教學相長,鼓勵科學探究,鼓勵傳承與發展。
高澍蘋研究員作了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繼續醫學教育現況及應對策略的報告,通過對32個省市不同醫療機構的2810名衛生技術人員進行的調查結果的分析,反映出非公立醫療機構在繼續教育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的差距,即非公立醫療機構對繼續醫學教育重視不夠,非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的學習機會相對較少。53.9%的公立醫院將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納入科室考核,而在非公立醫療機構只有39.8%,執行凡繼教不達標者不得晉升職稱、不得執業注冊或再注冊政策的比例在公立醫院是55.8%,而非公立醫院只有42.4%。在繼教學習頻率上,60.2%公立醫院受訪者選擇一周至一月一次,高于非公立的52.22%。而非公立醫院選擇1年一次和沒有學習的比例高于公立,其中沒有學習的比例幾乎為公立醫院的一倍。高澍蘋認為,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繼教工作一方面,緊跟國際教育發展趨勢,根據國家相關要求,建立畢業后的規范化培訓制度,確保規培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明確、細化、可操作性強的培訓和考核評價標準體系,加強培訓的過程管理,提高繼續醫學教育的質量。分會要建立相關制度,整合全國優秀的資源,定期檢查、評估,探索臨床實踐需求的培訓方法和內容,打造“醫學匯”品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繼續醫學教育總監Christopher Ralls教授發表了國際繼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與挑戰的學術演,Ralls教授指出,在美國,繼續醫學教育呈現出持續性、參與者主動性、過程互動性和時間即時性的特點,注重評估機制和培訓效果,從促進團隊參與和協作的教育、強調公眾健康優先、增強技能、展現教育的領導力以及達成產出目標等多個維度來改進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繼教工作。
英國開放大學鄧肯. 班克斯教授作了醫學教育資源的在線傳播的現代趨勢的報告。開放大學的模式是開放的學習渠道、高質量的學習材料、提供一對一的學習支持、互動性和反饋、形成性與終結性的評價、宅家學習與走讀學校、社交網絡化等。在這個模式下,可以使用預期學習成果進行課程設計,定義學習活動,進行任務考核和成果展示。
在協會醫院管理分會和腎臟病透析專委會副秘書長張蘇華主持的繼續醫學教育創新與實踐論壇上,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刁慶軍教授分享了“基于需求變化的繼續教育創新”,第二軍醫大學教育評估中心主任王九生教授解析了“構建PPP模式血液凈化培訓中心實踐和探索”,弘和仁愛醫療集團品質管理兼護理總監丁玥帶來了“基于醫院價值提升的教育創新與實踐的案例”,美國休斯敦醫學中Christopher Ralls教授深入介紹了“美國繼續醫學教育的最佳實踐與創新”,協會繼教分會秘書長王廷偉展示了“匯集優質資源惠及醫學人才的“醫學匯”平臺展示”。
繼教分會常務理事陳濤主持的信息技術驅動繼續醫學教育變革論壇,漁歌醫療總裁陳衛黨主講“大數據在繼續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北京大學醫學部夏素華主講“基于在線教育以需求為主的實戰化培訓方法與內容創新”,百洋智能科技公司王廷偉主講“以Watson智能認知推動腫瘤的規范化治療和年輕醫生培訓”,愛思唯爾大中華區林國慶主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在愛思唯爾培訓教育中的應用”,英國開放大學生命科學和化學學院Duncan Banks教授主講“穿戴與植入技術-醫療管理的發展趨勢”。
趙錫銀教授主持的衛生人才資源整合與品牌建設論壇,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院長閆長祥教授主講“非公立醫療機構人力資源建設與管理”,華夏眼科醫院集團張昊志主講“非公立醫療機構如何打造人才梯隊”,大家醫聯創始人孫宏濤主講“醫生集團于非公立醫院合作模式探討”,阿斯利康公司李樹鵬主講“邁向全病程管理時代”,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原副主任廖新波主講“在多點執業浪潮下醫療機構如何建立新的醫生關系”,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張迪主講“專業塑造品牌培訓打造專業人才培訓的創新與實踐”。
中金智德公司韓濤主持的醫生集團投融資創新與法律護航保障論壇,協會投融資機構分會會長單俊葆開場致辭,歡樂口腔集團聯合創始人孫延主講“醫療服務的連鎖復制與醫生管理”,北京至瑾律師事務所李岑巖主講“初創醫療企業股權結構設計與激勵”,中信醫療產業集團付銳主講“醫療投資與醫生集團”,北京智建方成醫療管理總經理陳方博士闡述了“醫生集團和醫生職業規劃”的看法,大家醫聯創始人孫宏濤主講“醫生集團落地經驗與未來發展”。本場平行論壇由最資深的投資機構、最頂尖的醫療連鎖、最專業的醫療律師和最有夢的醫生創業組成,數十家醫生集團、醫藥企業、銀行企業、投資企業負責人等近300余人參加會議。
10月28日上午,肖正權教授主持了峰會閉幕式。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續巖博士介紹了“在大市場機制下醫院品牌建設的經驗”,弘和仁愛醫療集團董事長張曉鵬分享了“如何走通社會資本辦醫的成功路徑創新與實踐”,好醫生醫學教育中心執行董事單列偉主講“崗位勝任力培養如何適應新醫改要求”。
王九生教授主持“繼續教育成就職業發展--從政策、現狀、路徑和價值”的尖峰對話,蘇州九龍醫院副院長張蘇華發言說,繼續教育不存在公立和非公立區別,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從業人員有依法接受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他認為,繼續醫學教育學分制度,與醫生自身的發展掛鉤,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應在此基礎上,開發出在市場機制下啟動更加有價值的,互聯網的創新手段,繼教專業人員和醫院管理者應考慮設計流程,讓醫生主動學習,將主動的學習意愿和半強制性的手段相結合,提升繼續醫學教育的實效性。北京和睦家醫院原副院長王祎坪說,在非公立醫療機構,年輕醫生需要進行繼續醫學教育,但他們工作任務重,難以在時間上保障,非公立醫療機構經費也有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文革副教授說,在線教育是繼續醫學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徑,任何一個行業,最前沿的資訊其實是網上獲得,這是教育渠道變化的一個方向,通過適當的資訊平臺,以適當的方式最快速最精準的送到每個人,平臺應擴大資源的受眾面,面向全國開放,降低人均成本,提高便捷性。中關村血液凈化診療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吳健說,通過開展血透專業的線上和線下培訓,對提升專業水平產生了價值,非公立醫療機構應借助各種渠道,開展線下的系列培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