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實話石說丨血壓季節性變化,用藥需謹慎
人體血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季節、氣候便是其中之一,血壓的季節性變化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排除特殊因素的干擾,在自然狀態下,任何人的血壓都會隨季節有一定的變化,一般情況在秋冬季節偏高,春夏兩季則偏低。
引起血壓季節性變化的原因有很多,現有研究證實氣溫變化是血壓季節性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睡眠性高血壓未見季節性差別。在冬季,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被激活且由于冷刺激導致的交感神經活性增高是血壓上升的內在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腎臟的排鈉負荷增加, 24h的尿鈉排出量也會明顯高于夏季,因此只有血壓增高才能保證機體排除過多的鈉離子,因而冬季血壓會相對較高。還有,當維生素D缺乏時也可以激活具有調節血壓作用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系統)。總之,高血壓是一種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疾病。那么,高血壓是否可以隨季節變化,尤其在夏季“不藥而愈”呢?
夏季,人體的周身血管舒張、血流加快、阻力減少,血壓會相應降低。同時由于出汗較多,排鈉也較多、腎臟負擔相對減少,因而部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比其他季節會低10mmHg左右,更有不少輕度高血壓患者在夏季血壓可降到正常。血壓正常了,不少患者就會私降藥物或擅自停藥,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事實上夏季往往是高血壓這一疾病病情加重或出現并發癥較多的季節,因為夏季人體的睡眠質量較差,易造成自主神經紊亂,迷走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致使夜間血壓升高,有導致出血性腦卒中的可能。反之,一些患者夏天血壓明顯偏低,這時如仍使用冬天的藥物劑量則容易使血壓降得過低,出現諸如頭暈、腦供血不足、渾身無力甚至引發腦梗死或心絞痛的嚴重后果。因此,隨季節變化在醫生、藥師的指導下合理調整降壓藥物的劑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關注血壓的季節性變化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冬季和夏季都是血壓波動較大的季節,尤其是夏季,屬于“降中多變”,不要放松對血壓的監測和觀察。除自我監測之外,最好每3~5天去醫院或診所測一次血壓,最長間隔不要超過1周。測量血壓前至少安靜地休息5分鐘,30分鐘內禁止吸煙、喝咖啡、喝茶和排空膀胱。如果發現血壓晝夜峰谷差值較大或波動不規律,應去醫院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了解血壓的波動規律,并及時就醫,按醫生的醫囑調整降壓藥物以及藥物的服用時間點。值得一提的是短時間內反復測量血壓,執著于服藥后血壓的變化是毫無必要的,人體是一個平衡體,血壓不可能始終保持恒定,這樣反而會有引發“神經性高血壓”的可能。
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都是不同的,有些患者對降壓藥很敏感,服藥后血壓很快就會降下來,但是一停藥,血壓就會反彈。對于這些患者而言,原本只需要1片藥物,但停藥一段時間后血壓重新升高,再吃1片藥就解決不了問題了,這就是所謂的血壓 “報復性反彈”。所以,即使患者的血壓一直控制得很穩定,甚至在正常偏低水平,到了夏天確實是可以適當減少藥量的,但還是不主張完全停藥,以防出現“一過性”的血壓增高。謹記高血壓是一個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擅自停藥不可取。
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的劑量變化一定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個體的差異綜合慎重地施行個體化給藥,應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進行。誠如上述,夏天由于天氣炎熱,汗液分泌較多,人體血容量減少,對血管壁的側壓會相應減小,血壓也就會相應降低。這種情況下利尿劑就應當適當減量,以防止電解質和水分的排出增多,避免脫水及電解質(尤其是鉀離子)的過量丟失。合并有心腦腎疾病的高血壓患者則要慎重對待減藥,雖然夏季血壓可能會降低,但動脈硬化的風險還是存在的,不能因為減藥而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
當然,如果血壓較長時間達標且無心腦腎合并癥,可以考慮減少服藥的品種數或減少藥量,如原來藥物三聯治療可以減為二聯治療,或者某種降壓藥原來1天1粒改為1天半粒(前提是這個藥物是可以掰的),減藥后的藥量仍以維持目標血壓值為準,定期監測血壓很重要。
高血壓作為一種常見病,發病率很高,會引起頭暈、眼花、心跳、頭痛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靶器官損害、冠心病、腦卒中、腎功能受損等疾病。因此,高血壓患者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地安排每天的工作、學習與休息,減少生活中各種因素所引起的血壓波動。例如:早晨切忌“閃電式”起床、洗漱后飲白開水或淡鹽水1杯、適當晨練且不宜過早或過于激烈、耐心排便、飲食清淡低鹽、三餐八分飽、控制體重、睡前溫水燙腳或泡溫水澡、保持樂觀情緒,平和心態舒緩壓力等,夏季仍不可中斷停止。
血壓季節性變化的發生并不意味著高血壓患者可以在夏季“不藥而愈”,反而更應該關注血壓的變化。同時,在臨床工作中,醫生或藥師要監管好病人的血壓,必要時根據季節變化適當的調整藥物及劑量,使患者的血壓常年處于控制達標狀態。高血壓的藥物治療就是盡最大可能去控制動脈粥樣硬化,減少血壓升高后對于靶器官的損害,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率降至最低。
?編輯:周文璐(交大醫學院健康科普搖籃計劃支持)
?聲明:文中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