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海外醫療旅游亂象頻發,首個行業規范來了!
醫療旅游市場大爆發,首個行業規范來了!
據統計,全球每年跨境醫療人次超過1200萬,國際旅游醫療年均增幅可達15%至25%。據預測,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旅游醫療或將迎來高潮。
“隨著社會辦醫的發展,國際醫療旅游業務發展很快。國際醫療服務形式也很多,有國際醫療部,也有很多從事國際醫療專業服務的機構,不涉及從事醫療活動,但從事中介,把國外病人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病人介紹到國外去,近年來發展非???,市場化程度也很高,問題也不少。”在10月29日,由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主辦的國際醫療旅游業務相關行業規范標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就當前我國醫療旅游業的發展態勢如是表示。
會上,來自衛健委綜合監督局、近30家相關醫療機構的負責人以及駐外代表參與,研討由國家衛健委監督局委托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研究制定國際醫療旅游業務相關標準規范。
國家衛生健康委綜合監督局伍競成處長表示,在醫療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可能有損于包括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的一些事件,經常見諸報道,而且引起了各級領導高度關注。
據媒體報道,以2018年12月公安部通報的一起特大海外醫療詐騙案為例,涉及相關案件2000余起,通過美容院尋找高收入、高消費的消費者,以免費豪華旅游的名義誘騙其到海外醫院體檢,以借機騙取高額體檢、“藥品”購買費用,類似的手法在這2000余起案件中“屢試不爽”,最終共計詐騙近10億元。
伍競成表示,由于醫療旅游是新興產物加上橫跨兩個行業,在監管上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法律法規尚未出臺之前,需要行業標準先行,而涉及海外就醫業務的機構,基本上都屬于社會辦醫療領域,希望通過行業自律和監管,先把行業盡量規范起來。這也是委托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制定相關規范的原因。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國際交流合作委員會楊楊介紹,目前中國公民海外就醫的主要國家和目的地包括:美國的腫瘤治療和輔助生殖;日本的質子線重離子放療和體檢;俄羅斯的干細胞;歐洲則是以德國為主的質子線,瑞士的抗衰老;印度的仿制藥品;韓國的醫美;還有東南亞的國家,包括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輔助生殖等。
楊楊表示,目前很多海外醫療終結都是旅游公司在做,無醫療資質“跨行經營”是最顯著的問題,因此要規范相關機構的資質和經營范圍,以杜絕經濟風險。此外,機構是否與境外醫療機構有正規的合作協議也是規范的要點。
維世達醫療控股首席運營官楊凱翔表示,目前有關海外醫療的多數負面新聞都是第三方機構沒有醫療資質導致的,因此需要調研海外的醫療機構是否具備醫療資質,把中間環節透明化、打通。可以參照成熟的跨國保險公司,參考其對醫療機構的調研和審計等經驗,甚至可以讓國家給國外醫療機構發牌。
此外,很多患者在就醫過程中也遇到需要救援的突發情況、回國后復診的問題,因此應該鼓勵國內外醫療機構的合作,形成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閉環,再通過第三方公司進行銜接。
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副總裁黃霏分析新加坡海外醫療的經驗后表示,正規的海外就醫的流程應該包括醫療機構評審、參考疾病分類和客戶選擇指定方案,再通過對海外治療方案的預審后再進行轉診,這方面的業務需要進行細分。
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總經理史健則表示,在國內,轉診通常是醫療機構之間發生的,因此轉診過程中可以判斷患者的情況,旅游機構肯定做不到,因此必須找到有足夠資質的平臺去對接。需要將海外業務進行分類,建立一個門檻,讓有相關資源支撐的機構做專業的“轉診”,療養、體檢這部分風險小的業務則可以交給普通平臺去做。
北京醫院國際部負責人孫可也同意對海外就醫的疾病進行分類,比如傳統重癥治療方面的疾病,采用醫院和醫院之間的轉診,而美容醫療等個性化需求則可以適當放松標準,再比如新興的第二診斷等,甚至可以通過遠程來解決。
壓力山大,中國社會辦醫應面向全球市場
對于國際醫療,除了國內患者“走出去”,如何把國外患者“引進來”也備受關注。近年來包括北上廣等優質醫療資源聚集的地區,以及海南等地區紛紛瞄準海外來華醫療旅游的市場。
據陸道培血液病醫院李定綱院長介紹,目前,中國的民營醫院已經超過21000家,在當前生態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不少民營醫院的發展和生存空間正在消失,估計將要有50%-80%的民營醫院將難以為繼。
而近7000億美金的國際醫療旅游市場產生的巨大產值和金礦的淘金者,世界范圍基本上以民營醫院為主,亞洲做得最好是泰國、印度。印度一個心臟病醫院,一年可以做8000例國際心臟病搭橋換瓣手術,死亡率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感染率也遠遠低于國際標準。
李定綱表示,中國目前在這一巨大的市場所占的份額卻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事實上中國也有向武漢亞心一樣不少優秀的民營醫院,完全可以走出國門、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因此,在考慮走出去的同時還應該考慮請進來。他認為,未來應該把新興的中國國際醫療產業市場由出口型變成一個進口型。
據郝德明介紹,其考察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后了解到,該院50%都是國外病人。
會上,與會代表也介紹了目前國內醫療機構接受海外病人目前還面臨的一些困難。
以公立醫院國際部為例,據北京協和醫院國際醫療部馬盼盼介紹,由于公立醫院對賬目的要求很高,因此接待海外患者時最大的難題就是保險和外匯。沒有與醫院合作的海外保險公司無法為患者支付,而海外患者的消費習慣也決定他們很難拿出一大筆現錢進行支付,因此遇到海外患者時,通常推薦他們去花費較少的普通門急診。
長期接收外國病人的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則對海外病人國內就醫的重重障礙感同身受。盤仲瑩表示,僅僅是簽證問題,就阻礙了中國國際醫療的發展,尤其是遇到腫瘤等治療周期長的病患,旅游簽證超過時長后很難延期,對患者造成諸多不便。此外,外匯支付管制、中英文病例書寫、外國醫生就業證、海外醫生回國執業的資質認定等諸多環節也都問題重重。
可見,中國醫療機構開拓國際醫療旅游市場的前景大好,但還有不少包括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郝德明表示,協會擬籌備成立“國際醫療旅游行業標準專家委員會”,希望業內從事國際醫療旅游業務的研究者、管理和從業者積極參與,主動聯系協會,共同來參與調研、討論、編寫標準與規范,包括立標后的宣傳、教育培訓和評價推廣工作。
【附:國家國際醫療旅游行業標準專家委員會籌建工作聯系人:錢佳軍 手機:15801944942(同微信號) 郵箱:qianjiajun@cnm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