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社會辦醫被醫聯體邊緣化?醫協體來了!
社會辦醫被“醫聯體”邊緣化?
眾所周知,根據2015年國務院出臺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時間表,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距離完成目標只有一年,可謂時間緊、任務重。
根據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發布的全國醫療相關數據統計情況顯示,截至2019年2月底,民營醫院數量已經超過2.1萬家。與2018年2月底比較,民營醫院新增2185家。此外,在國家大力度放開診所的政策下,診所數量也在快速涌現。
然而在全國多地轟轟烈烈地開展“醫聯體”、“醫共體”建設的時候,遺憾的是,社會辦醫作為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及生力軍,在全國多地未能進入“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圈。
9月1日,在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舉辦的全國醫協體建設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表示,把社會辦醫排擠出“醫聯體”并不符合國家支持發展社會辦醫的改革精神,而是一些地方的公立醫院和地方相關主管部門對于社會辦醫有偏見,不愿意讓社會辦醫進入“醫聯體”,以至于“醫聯體”成為了一些地方公立醫院跑馬圈地的工具。
郝德明表示,一位處在縣域民營醫院院長向其反映,根據當地縣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醫聯體”成員公告,民營醫院并未被納入,容易讓老百姓產生當地民營醫院因不規范才未被納入“醫聯體”的誤解,此外,病人直接從基層醫院轉到公立醫院,讓當地一些社會辦醫院陷入病源困境。
郝德明還舉例,甚至出現了一些省份,不僅出現了7000-10000張床位的公立醫院,過度擴張醫院規模和數量,并將虹吸病源的“手”廣泛伸向基層醫院,甚至把當地的民營醫院不少優秀人才都給虹吸走了,甚至把小病當大病治,亂花醫保費用,有的地方甚至把過度擴張公立醫院的所謂“能力”還提撥為當地衛生部門領導上臺后竭力打壓社會辦醫,這讓當地一些已經堅持了10-20年的社會辦醫界人士非常痛心。
社會辦醫“醫協體”來了!
據郝德明介紹,為解決上述這一問題,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作為經國家批準的從事全國社會辦醫工作的國家一級行業協會,在社會辦醫療機構中建立多學科醫療協作體——“醫協體”,以充分發揮社會辦醫療機構在多元辦醫、促進發展的作用。
郝德明表示,“醫協體”的核心特色就是堅持以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充分體現社會辦醫機構的體制優勢,充分考慮和保障醫協體成員的生存與發展利益,而不是靠拉郎配和行政命令。
據介紹,“醫協體”由中心醫院、合作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康復機構及第三方服務機構組成。支持一個醫療機構的不同科室與多個專科醫協體建立合作關系,以跨區域開展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協同運作方式,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技術支撐,為發展不平衡的醫院提供能力建設服務。
據悉,目前已經建立了39個專科“醫協體”中心醫院,以醫協體中心醫院為龍頭,帶動了近千家成員醫院。“醫協體”輻射成員醫院,既有社會辦醫療機構、也有公立醫療機構;既有專科醫院、也有綜合性醫院的優勢學科科室。
此外,在“醫協體”建設和推廣基礎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還主導建立了“全國多學科醫療協作云平臺——醫協云”,為創造和搭建有利于醫務人員多點執業、人才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推進社會辦醫融入“醫聯體”,有利于促進國家有關社會辦醫政策更好落地。
據“醫協體”云平臺營運中心執行主任趙曉冬介紹,在“醫協體”云平臺,凡屬“醫協體”的中心或成員單位,均可充分發揮和利用該平臺的醫療資源,開放和結合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醫學檢驗檢查中心、藥品配送機構、健康體檢機構、健康保險機構等機構的協作通道,提供連貫性的醫療服務和機構間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此外,平臺還提供整體化的遠程醫療服務,提供患者、醫生、醫療機構、第三方服務,服務社會辦醫、公立醫療機構建立雙向轉診、遠程會診、遠程教學、科研協作等功能,可以開展醫學、管理課程視頻直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利用和常見多發疾病診療資源下沉,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效率和管理水平。
最后,趙曉冬表示,隨著AI、5G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醫療技術、醫療服務,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源頭助力國家醫改分級診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