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國家衛健委最新答復!監管民營醫院,未來還將開展這四項工作!
7月6日,國家衛健委官網公開了一份有關“加強民營醫院監管建議”的答復。
5年罰沒5億元
社會辦醫院建設發展“良莠不齊”
只不過目前社會辦醫院發展還存在三大主要問題:
一是建設發展水平良莠不齊。部分社會辦醫院存在辦醫理念偏差,辦醫定位不準,不注重醫院內涵建設,人才隊伍建設薄弱等問題,導致醫院的競爭力弱,發展困難。
二是部分社會辦醫療機構法律意識淡漠,存在超范圍執業、違規使用醫療技術、違法發布醫療廣告、雇傭“醫托”欺騙患者誘導消費甚至有組織地騙保、要挾消費等問題,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導致群眾對社會辦醫院產生信任危機,影響了民營醫院的整體形象。
三是部分社會辦醫院為了控制成本,減少了職能部門和管理人員配置,導致醫院內部制度建設和日常管理不足,存在醫療質量安全隱患。
02
醫院問題“兩手抓”
國家衛健委還有4項規劃
(一)開展醫療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8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醫療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在全行業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醫療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對發布非法虛假醫療廣告、超范圍執業、非法行醫、醫療欺詐、強迫診療、制售假藥等醫療亂象進行打擊,各地正在積極開展有關工作,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
(二)完善社會辦醫院綜合監管體系。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指導意見》,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科學有效的綜合監管制度,健全機構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多元綜合監管體系,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障群眾健康權益。創新監管手段,完善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和信用監管制度,建立非現場監督與隨機現場抽查相結合的監督新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防”手段,提升監管能力。
(三)探索建立依法執業社會監督制度。拓寬公眾社會監督渠道,通過12320衛生熱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采取內部通報和媒體公告等方式,定期公開公示轄區民營醫院醫療質量評估情況和違法違規情況,廣泛接受社會監督,營造社會共治局面。將社會辦醫院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對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社會辦醫院的責任人員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機制,提高違法違規成本,促進社會辦醫院誠信經營。
(四)進一步提升社會辦醫院管理能力和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按照促進發展與規范行為相結合、夯實基礎與提高水平相結合、短期目標與長期規劃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加強依法執業、完善醫院管理制度、規范診療行為、加強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醫療安全風險防范、加強人才隊伍和醫院文化建設等六方面措施,不斷加強社會辦醫院管理和內涵建設,全面提升社會辦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
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于印發2020年國家隨機監督抽查計劃的通知》,可謂是揭開了今年全國衛生領域大督查的序幕。
而后,就在上個月,衛健委、醫保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印發2020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又指出,要啟動社會辦醫院管理年專項行動,重點檢查和整治“保健”、健康體檢、醫療美容、生殖(不孕不育)、泌尿、皮膚(性傳播疾病)、婦產、腫瘤、精神、眼科等社會辦醫活躍、出現問題較多、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域。此外,還要著重處置非公立醫療機構虛假結算、人證不符、誘導住院、無指征住院等行為。
“放管服”由“放”轉向“管”,社會辦醫療行業正可謂迎來了最為嚴苛的監管時代。
雖然頻繁的抽查專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社會辦醫院的運營效率,但往長遠方向上想,其實也有利于凈化整個醫療市場的競爭環境。我們希望未來的國家檢查,不要“一刀切”,而是建立合理妥善的市場退出機制,不忘鼓勵發展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