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國企醫院改制為社會資本讓開大道
近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先后兩次就公立醫院改制作出表態。 在2月份公布的《2014年衛生計生工作要點》中,衛 計委提出,“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持續提高社會辦醫的管理水平和質量。”其中,2014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制定國有企業所辦 醫院改制試點工作方案,推進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國有企業醫院改制試點。”
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在談到公立醫院改制時也明確表示“既要穩妥,又要慎重”,堅持試點先行,防止一哄而上、一賣了之,嚴防國有資產流失。
名稱中帶有“礦業”、“電力”、“職工”等字眼的國有企業辦醫院在我國公立醫院體系中,曾經占有龐大的數量。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推進,國企所辦醫院改革也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國企醫院不僅要面對公立醫院的競爭,還要與民營醫院爭奪市場,經營逐步陷入困境。
面對公立醫院龐大的數量,政府財政無力實現全額補償,這使得公立醫院只能依靠營利創收來維持運行。這一方面損害了公立醫院所應有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因為公立醫院事業單位制度的約束,而造成了醫療資源無法得到合理配置。
鑒于此,不少學者都曾提出,減少公立醫院的數量,為社會資本留出空間。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國恩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通過醫院改制,使一部分政府繼續主導、一部分由市場調節,“這樣社會力量和政府力量才能施展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
這也正是企業醫院改制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它為社會資本進入健康服務業提供了重要渠道。
有醫療投資機構人士曾對記者表示,社會資本辦醫完全靠新建醫院,投資太大、周期太長,難以承受,而且醫療人才、醫療資質等資源難以取得,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則能夠幫助社會資本克服這些障礙。
目前,鳳凰、華潤等國內較大的醫療集團都曾經參與企業醫院的改制。而鳳凰醫療集團更是在參與一系列醫院改制、托管之后,成功在香港上市。
2013年末,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健康服務業意見中,都提出了社會資本可以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這甚至引發了隨后短時間內出現的資本投資醫療產業的熱潮。不過,目前社會資本參與企業醫院仍然困難重重,包括資產歸屬、人員安置等方面都面臨難題。
據記者了解,衛計委關于實施企業醫院改制的相關調研已經展開。2013年末,衛計委體改司曾向地方下發過關于填報國有企業醫院信息調查表的函,要求各地方,開展國有企業所辦醫院相關情況調查,并填寫國有企業醫院調查表。
調查表還特別注明,對于已經改革的醫院,需要填寫改革方式、資產評估、在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的安置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改革前后三年醫院的運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