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僅限名老中醫 開辦診所有望納入醫保
國家衛計委日前發布《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文件明確提出舉辦中醫診所,只需申報舉辦診所所在地縣級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后即可開展執業活動,該辦法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從此,開辦中醫診所只需備案即可,并且當場就給證,這樣高效的辦事流程,真是讓人拍手叫好,這也將是中醫藥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12月5日,僅僅在新政頒布四天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望康中醫診所負責人、中醫師袁增同在合肥市包河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領取了安徽省發出的第一張“中醫診所備案證”。
三根手指,一把銀針,中醫看病離不開“望、聞、問、切”,不需要大型設備,開個中醫診所也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的事。然而,當歸中醫學堂創辦人李永明沒想到,辦個中醫診所竟用了整整17個月。
盡管已經過去了五年,再次提起李永明依然搖頭苦笑。這顯然是沒趕上好政策。
“開中醫診所,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是一大突破,使得以往那些不被‘主流’待見,又確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可以名正言順開診所了。”湖南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龍開超認為,此舉最大限度地讓中醫藥為廣大老百姓健康服務。
出身中醫世家已經在某三甲中醫院工作了十多年的孫蕊,聽說出臺了新政,立即遞交了申請。中醫備案制的實行,為通過師承道路取得中醫師資格打開了口子,有利于解決基層中醫藥人才缺乏問題。對此,業界認為,中醫人終于能“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
師承模式比較適合中醫的特性。“因為中醫的理論比較抽象,實踐上有很多難以量化的地方,一些技法和經驗是在書本上學不來的,不但需要學的人要多臨床實操、用心揣摩,而且還需要老師傅手把手地教。”中研普華研究員許俊龍表示,以前的許可制并不認同師承模式,使其得不到法律保護,顯得很脆弱,如今《辦法》的出臺,讓師承模式的中醫生底氣也足了。
然而,在采訪中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了不同的觀點:“這只是暫行辦法,目前尚不成熟,不好過多宣傳和評價。”另外,即使政策已落地,但是并不意味著中醫診所會因此而激增,畢竟依靠醫院平臺來吸引患者還是主流路線,離開平臺再創業的不穩定因素太多了。
此次新政出臺,大家也盼望著在給“郎中”大開綠燈的情況下順利進入醫保。據記者了解,這一點北京走在了前面,早在2011年,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就曾出臺政策鼓勵名老中醫開辦私人診所,另外,對符合條件的開辦者還將納入醫保。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趙靜表示,今后在名老中醫開辦的私人診所看病,將有望與在社區醫院就診一樣享受醫保待遇。但她也透露,享受納入醫保政策的僅限于國醫大師、北京市名老中醫這個官方名單內的中醫師開辦的私人診所。
“國醫大師都有65年以上的從醫經歷,目前在醫院內更多發揮的是傳幫帶的作用,政策放開后,他們就可以在有需求的地方,更好且更有積極性地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王麟鵬教授表示,雖然私人開辦診所中,掛號費等服務價格會高于公立醫院,但納入醫保的配套舉措將保證其藥品價格和公立醫院相同,真正體現私立醫院的非營利性,“這符合醫改中多元化辦醫格局的打造,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會有很好的市場”。
同樣是一線城市,上海中藥行協會相關負責人稱,為了保留、保護這種傳統模式,同時讓更多市民享受到實惠,2012年,上海市就推出首批納入定點醫保的中醫門診部,今年3月份,上海又有18家中醫門診部納入醫保定點。
原標題:給“郎中”大開綠燈 中醫診所納入醫保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