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直擊疫情 會員風采丨上海德濟醫院 放射科技師葉晶晶:我們期待武漢新生,也期待勇士歸來
他們也許不會做一輩子的醫生、護士,但卻要做一些人一輩子的親人。我們每個人衷心地希望他們都可以平安歸來!
01
我們都在等待拐點出現。
2月18日0時至24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749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824例。這是首次全國新增治愈人數超過新增確診病例,也是連續7日治愈人數超過1千。
看到這個消息讓連月來每天被新增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等消息轟炸的人們松了一口氣。
鐘南山表示,預計在2月中下旬全國病例數將達到峰值,4月左右全國疫情會平穩。但這并不意味著達到峰值后馬上下降,峰值也不等于"拐點",疫情還有可能隨著務工人員返程再次出現新的高峰。
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但還有一些距離。
1月23日凌晨2時,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公告,自當日10時起,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恢復時間另行通告。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與病毒的戰役就此展開。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和平時期封鎖一座千萬級人口的超大城市。緊隨而至的,是醫療資源緊缺、城市生活幾近停擺、經濟發展暫時停滯。
這個冬日漫長且難熬,曠日持久的“抗疫戰”讓我們身心疲憊不堪。不僅僅源于對自身生命安全的憂慮,也源于我們疫情下被以往瑣碎日常所掩蓋的人性弱點被放大,我們不得不持久、密集地直面生命的無常、脆弱,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這只是其他地方留守家中的人們所看到和經歷的,我們難以想象奮戰在疫情第一線武漢的醫生、護士、救援物資組織者、平頭百姓們在經歷什么。
精神與信仰的力量在人們從災難中存活下來中起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疫苗、特效藥還不見蹤影,除了預防和自身免疫力是我們能依賴的東西,就只有對生命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許了。
2月17日下午,筆者聯系到一位身在武漢的放射科技師葉晶晶,她是上海市第一批社會辦醫馳援武漢上海德濟醫院醫療隊的一員。這位22歲的小姑娘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她好再來武漢看櫻花。
筆者想,我們都在期待的拐點也許不僅僅是疫情的拐點。疫情給我們傳遞了諸多道理,比如吃野味弊大于利;要敬畏自然,愛護同胞;捐贈物資必須透明分配接受監督;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期待的拐點還包括將這諸多道理變為切實的行動。
02
我們每個人衷心地希望他們都可以平安歸來!筆者希望醫護與犧牲不要形成固定搭配,一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中國的醫生和護士不再需要以命換命。
03
17年后的2020年,截至2月18日24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57805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4376例,累計死亡病例2004例。 新冠肺炎確認病例數約為非典時期的7.5倍,死亡人數約為非典時期的2.4倍,這個數字觸目驚心。 有人說時代的一粒沙落到每個人肩上就是一座山,疫情面前我們很渺小。但“人類不是渺小,是悲慘,悲慘在受制于他自己,渺小是錯誤的見解。”
經歷過非典,為什么這一次我們還是損失慘重,這么多同胞死亡?確診人數基數大、主要受感染人群有基礎疾病是唯一的答案嗎?
一篇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響應機制流行病學組”的論文對截至到2020年2月11日總共7萬多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進行了分析,論文得出的湖北省內的“粗病死率”為2.9%,但湖北省外則為0.4%,前者為后者的7.3倍。
這次疫情放大了普通人的悲歡,也照見了一個現實——生病、痛苦、經歷喪失,都在孕育成長,而我們自上而下似乎做的還不夠。如果我們不像鴕鳥那樣把頭埋在沙土里,而是學著承受并接受苦痛,也許今天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疫情尚未結束,復工后大量人員流動與接觸增加了新冠肺炎傳播風險,同胞們繼續屏住!
04
葉晶晶每天回到酒店后也會例行做一些室內做運動,例如平板支撐、仰臥起坐,來加強身體素質。她也有來自同伴的支持——雖然為了防止從醫院一出來之后交叉感染,一人一間房,平時也基本遇不到隊友,但她們每天都會通過微信互相報平安,大家的心連在一起。
為什么你缺乏追求、保持健康的自主性,這值得每個人去探索。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