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直擊疫情 會員風采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 神經外科6B病區潘仁龍團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疫情防控期間,潘主任帶領團隊醫生排摸患者情況
“但是,若病患緊急需要動手術,這就意味著要與時間賽跑,錯過最佳時間窗就會留下終身遺憾。”對此,潘仁龍主任團隊一方面嚴格按照醫院防控疫情規定、各類指南和規范性文件的要求,提高警惕,嚴密防范,科學診治;另一方面,對病區里的住院病人進行全面排摸評估,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依靠過硬的專業技術,篩選出符合手術指征且需要限期手術治療的患者,組織討論制訂新冠肺炎期間住院、手術等環節流程及病房護理的細則。力求在嚴把防控關的同時,決不放棄救治生命的希望。
潘仁龍主任和吳治群博士開展病情討論
像許先生這樣的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往往存在最佳治療時間窗口。在前期藥物促醒效果不佳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通過脊髓神經電刺激手術促醒,從而改善患者意識狀態?
2月12日,經過對許先生入院一個月來的病情評估分析,潘仁龍主任、吳治群博士團隊會診討論,最后,大家達成共識:患者昏迷程度較淺,存在微小意識,應用神經調控技術可能會對其喚醒有所幫助。潘主任特別強調,在疫情期間,除按最嚴標準加強術中防護外,對患者術后可能出現發熱、感染等情況要有防范處置預案。
潘仁龍主任介紹,脊髓神經電刺激手術是將電極植入脊柱椎管內,通過調節電刺激的頻率和電壓,以脈沖電流刺激脊髓、神經,從而促醒昏迷患者。但該項治療有著嚴格的評估標準,需要嚴密地對患者進行術前評估并判斷是否存在微小意識。“尤其在春節假期里,科室值班醫護克服人員緊缺和防控任務繁重的困難,對患者的評估工作未曾間斷,一絲不茍,為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了有力支撐。”潘主任如此說道。
潘主任檢查許先生術后恢復情況
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術后,許先生恢復情況良好。通過對刺激參數的程控調試,他雙側瞳孔對光反應較前改善明顯,原本僵硬的肢體恢復柔軟,情感反應也更加敏感豐富。由于脊髓神經電刺激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配合實施合理的康復治療手段,許先生的神經系統功能有望進一步得到恢復。
除許先生外,在這個特殊時期,47歲的腦出血術后昏迷患者黃女士(化名)也于近日完成脊髓神經刺激器置入手術,正在等待開機程控調試;腦梗昏迷患者吳先生(化名)經治療并完成氣管插管處封管后,病情明顯好轉,正在逐漸恢復意識……
“老潘”引領團隊 共克時艱
在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6B病區,你都能看到潘仁龍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喜歡尊稱他為“老潘”(上海話音讀:勞攀,正好有勞作和攀登的意思)或“潘老”。因為“老潘”把病患當做親人,對工作認真負責、勇于擔當。
潘仁龍主任和楊世平護士長
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如此突然,醫院通過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從上到下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筑起堅固的防疫堡壘。春節至今,潘仁龍主任主動放棄休息,率領科室醫護團隊堅守在臨床一線,時刻關注著住院患者的病情變化。
“假期里人員本就緊張,年輕醫護人員也缺乏抗擊重大疫情的經驗,這時候就要老將出馬了。”疫情期間,潘仁龍主任和病區護士長楊世平兩人通力協作,成為整個科室正常運轉的“主心骨”。
春節至今,潘主任放棄休息,堅持親自查房
事實上,作為一名老黨員,自從來到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以來,潘仁龍主任幾乎每個春節假期都是在醫院度過的,因為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病人。在他的示范引領下,神經外科6B病區成為了一支“強化精益管理、打造特色技術、提升優質服務”的醫護團隊,以黃秀夫等為代表的青年醫生積極進取,迅速成長。
春節期間潘仁龍在做手術
潘仁龍主任帶領的團隊榮獲2019年度先進集體稱號
專家介紹
專家介紹
●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6B病區主任 ● 世界神經外科協會聯盟(WFNS)會員 ● 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編委會成員 ● 中華醫學會上海神經外科分會創傷組成員 ● 中國神經外科專科醫師 ●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