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直擊疫情 會員風采丨53天,濰坊衛恩醫院呼吸危重癥醫療隊,回家啦!
整個湖北,逆行而去的醫務工作者有四萬多人,我是一名醫生,我在乎那里的每一條消息,但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與前方我們派出的醫療隊連線。
家人的牽掛,在這一特殊的時期得到了升華。
甚至在一個單位工作,見面的時候和聊天的時間,都沒有這么頻繁,也都沒有這么高的專注度。
現在,要轉換一種形式了。
從逆行,改為回家。
他們心向往之,我也急切盼之,武漢的領導和鄉親們,更是熱情送之。
早上,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衛健系統和漢陽醫院,還有部分病人代表,在漢陽醫院的大門口為他們舉行了歡送儀式。
魏春華院長說,咱們的援助車是頭車,警車和摩托車儀仗隊之后的第一輛。
一路走,她一路回憶在武漢的這些日子,想念這些一同戰斗過的兄弟姐妹。
夾道的人,不少市民停下車,閃著燈,鳴著笛,一聲接一聲。
那是送行,那是感謝。
那是自覺的,對恩人的一種懷念。
更讓魏春華懷念的,是臨行前,她收了一個干女兒。
就在出發前,漢陽醫院人力資源部的主任向黎女士表示,認魏春華做媽媽。
而且她把一根自己非常愛惜的原石項鏈送給了“魏媽媽”,她留下了同一塊原石做的戒指。
母女一體,戒指和項鏈也是一套。
她說,當知道“魏媽媽”來漢陽的時候,生怕她被分到別的醫院去。
她一遍一遍溝通,得到確認,向黎的“魏媽媽”表示,一定一定會到漢陽醫院。
第三病區,就是在這樣的約定之后開始工作的。
臨別無相贈,惟有母女情。
接過“女兒”的項鏈,魏春華戴在自己的脖子上。
幸福和淚水就有了。
她拿出了自己最最重要的一件禮物送給這位謀面不超過兩個月的“女兒”。
那是她穿過的一件工作服,帶有濰坊衛恩醫院標志的隔離衣,那是她工作時的象征。
一個醫生,如果非要找到一個身份特征的話,恐怕就是那件白大衣了。
魏院長說,我也沒有什么送給你,我就把我穿的這件衣服送給你吧。
翻開領子,在背面寫下“贈向黎女兒 媽媽春華”。
簡簡單單幾個字,潔潔白白一件衣。
一切,樸素得讓人想要落淚。
向黎在這塊蜜蠟原石的首飾盒里,放了一封手寫的信。
年輕人,用手寫的方式留下文字,筆畫之間,都是濃濃的感情:
魏媽媽,這兩個蜜蠟來自同一塊原石,我會天天帶著它,就像您在我身邊一樣,有您在身邊我就什么都不怕了,天塌下來有魏媽媽教我如何去應對解決,我相信每一次磨煉背后都是莫大的收獲,就像疫情讓我擁有了您這位母親!您不僅僅看到了我光鮮的一面,也能看到我背后承受的壓力,您是真的懂我的人,每次都能說到我的心里。
我總覺得我們就應該是母女,我倆身上都有一樣的激情,做事同樣認真,善良!
魏媽媽身上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學習,我希望您能像教可嘉一樣教我,讓我變得和他一樣優秀!有時候總感覺是上天注定一樣,冥冥之中讓我們從北到南終于在武漢相見,這53天改變了我很多,但我覺得是幸福的,每次看到您充滿激情的去做事的時候我就忍不住想,我要變成魏媽媽一樣優秀的人,能做您女兒我是幸福的!以后您也多了一個依靠,現在有兒有女湊成了一個好字!
在疫情來臨的初期,看到那么多的同胞染病,心痛過,傷神過。
但日子久了,悶得長了,心也就木了。
再加上疫情一天天減退,當初的焦急,恐怖還有許多未知的東西,都不再能觸動我的神經。
倒是這溫情的一幕,讓我的眼睛濕潤了。
我想,如果那一幕,你是見證者,你也會落淚的。
向黎是明漢陽醫院的得力干將,這次漢陽醫院的近兩百名的醫務工作者的銜接和安排,都是她牽頭去做的。
工作妥帖,認真細致。
最終的成果是所有人共同努力才有的。
最終這一幕送別,是超越了工作關系的,這純屬于她與魏春華之間的私人之交。
向黎說,她一直有這個心愿,但一直沒說,覺得不是時候。
疫情結束了,魏春華他們要離開了。
她覺得,再不說,她會后悔許久的。
所以,她表白,魏春華接受。
這是有溫度的一次告別。